查看原文
其他

1950年他们正年轻

心怀敬佩的 惠州学院团委 2024-07-17
策划:吴钩,制图:龙套

视频制作:陈芝欣(陕西师范大学)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2022年10月25日
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纪念日

资料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大门口,前来祭奠的市民。孙昊声 摄

72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民志愿军
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
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
有人说
那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黎民摄 影 

1950年6月25日
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政府立即做出了
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
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初
美方不顾中方一再警告
悍然越过“三八线”
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1950年10月19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战场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注定艰苦卓绝
但英勇的志愿军们
舍生忘死、勇往直前
在血与火中拼杀出一条生路
无法忘记
修理山阻击战
志愿军在子弹打完之后
以石头打击敌人

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英雄阵地欢庆胜利

无法忘记
上甘岭43个昼夜的拉锯战
敌人动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
山头被炮火削低两米
但志愿军始终坚守阵地
更无法忘记
云山城、清川江、长津湖……

泥塑作品冰雕连,微缩还原长津湖战役。王令涛 摄

抗美援朝纪念日为什么是10月25日?

1950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红灯高悬。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正与群众共度第一个国庆之夜。
广场上沉浸在节日欢庆气氛中的人们没有想到,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不顾此前中国方面的多次警告,决心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正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约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和政务参赞柴成文,直接向中国提出了出兵援助的请求。

这是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的信函和译文。许永松 摄

1950年10月初,南朝鲜军队悍然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图为安东市(今丹东市)对岸朝鲜新义州笼罩在浓烟烈火中

为讨论出兵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1950年10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经过充分讨论,毅然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策。10月8日,毛泽东同志正式下达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并同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率军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同志致电金日成,告知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援朝。许永松 摄

历史会记住这一刻。195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作出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按预定计划于十九日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第二天黄昏,在萧瑟的秋风里,志愿军分三路跨过鸭绿江,秘密开赴厮杀正酣的朝鲜战场。

1950年10月19日晚,志愿军40军从安东(今丹东)渡江

鉴于“联合国军”大举北进,逼近中朝边境的情况,10月21日凌晨,毛泽东同志分别电示彭德怀和邓华,要求志愿军马上改变作战计划,立即部署歼灭冒进的南朝鲜军几个师。然而,此时轻车简从率先深入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却在为一件事情而感到苦恼。
1950年10月,随着朝鲜战争局势的恶化,撤离平壤的金日成,辗转来到朝鲜北部一座名叫大榆洞的废弃金矿。

在这里,金日成首次见到了先行入朝的彭德怀,两人亲切握手,百感交集。
迅速交换战局信息后,彭德怀得到了一个坏消息。
此时,“联合国军”仅地面部队就有七八个师,十余万人,而金日成能联系上的朝鲜人民军部队还不足四个师,而且多是新战士。

忧心如焚的彭德怀走出洞外,思考着下一步作战部署。他深切地感到战场形势的变化已大大超出了朝鲜方面的掌握。他后来回忆时曾说:带兵打仗几十年,还没有遇到像今天这样既不明敌情,又不明友情和地形的被动情况。


此时的朝鲜北部,有坦克开道、战机护航、火炮助阵的“联合国军”正兵分两路,长驱直入。
就在彭德怀为手头无兵可用焦虑不已的时候,一支部队的到来,让他如释重负。

10月24日,志愿军第40军左翼先头部队第118师,在师长邓岳和政治委员张玉华的带领下,经过连续五个夜晚的急行军,来到大榆洞所在的小山沟。
天降神兵,彭德怀紧绷的眉梢终于舒展了开来。

他当即命令邓岳和张玉华率领第118师在温井附近做个“口袋”,一定要歼灭冒进的敌军。

邓岳和张玉华下令部队在温井以北修筑事,下埋伏,只待敌军自投罗

10月25日上午,两辆中型卡车载着全副武装的士兵向北驶来,来者正是南朝鲜军第6师第2团的先头尖兵。

负责阻敌的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第354团团长褚传禹采取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法,对他们发起猛烈攻击。
突如其来的袭击把这股南朝鲜军彻底打懵了,火炮未及架设,弹药未及开箱,就悉数被歼,随队的一名美军顾问成了志愿军的俘虏。

前线胜利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志愿军总部,当话筒中传来“吃到肉包子”的消息时,彭德怀难掩兴奋的神情。

此时,东线的敌军企图抢占黄草岭地区,准备与西线美第8集团军夹攻朝鲜临时首都江界,从而形成钳形攻势。
黄草岭,位于长白山脉南麓,是朝鲜东北部的军事要冲,海拔在千米之上,山势蜿蜒。

敌人一旦夺占黄草岭,就可以经长津直趋江界,威胁西线志愿军侧后。因此,志愿军第42军的两个师必须赶在敌人之前,到达黄草岭,抢占先机。

10月25日拂晓,志愿军进入阻击阵地,负责守卫黄草岭796.5高地的第370团第2营4连紧急抢筑工事。

一场激烈的阻击战打响了。

战斗至第三天,朝鲜气温突降,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飘落。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战士只能把被子撕下一块,包住容易冻伤的手脚,依靠互相拥抱来取暖。
而更为艰难的是,除了突如其来的严寒,战士们还面临着断粮的处境。

尽管饥交迫,但志愿军战士并没有丝毫退缩,每一座山头、每一座高地来回拉锯。
南朝鲜军从未曾见过如此勇猛的部队,一场激战过后,丢盔弃甲,纷纷逃往山下。

志愿军第370团第2营4连圆满完成阻击任务,战后被授予“黄草岭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1950年10月25日,东西两线志愿军与敌军同时交火。

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就这样揭开了。10月28日,毛泽东同志致电志愿军司令部:“庆祝你们的初战胜利。”



后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一周年之际,经总政治部建议,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批准,1950年10月25日又被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纪念日。不言而喻,这是给予40军全体指战员的特殊历史荣誉。

 地图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
10月28日,美骑兵第1师编入美第1军,由平壤北上进入云山龙山洞地区。
攻占云山的重任落在了志愿军第39军的身上。

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在战前动员时振臂高呼:我们把纸老虎当真老虎打,打它个人仰马翻,给全世界人民看。

全军上下群情激昂。

最终,39军以劣势装备歼灭了美国最精锐的陆军骑兵第1师第8团大部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2团一部。

至此,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以志愿军歼敌1.5万余人宣告胜利结束。
战云散去,浩气长存。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战士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部队不了解朝鲜民情地形的不利情况下,浴血奋战,粉碎了麦克阿瑟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的美梦,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和胜利信心,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致敬那一群“最可爱的人”
1951年4月,魏巍撰写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人们从魏巍的记录中认识了这些英勇的灵魂。“最可爱的人”,从此成为志愿军战士最响亮的称号。

许许多多平凡的战士燃烧热血和生命,在朝鲜战场书写下一个个战斗奇迹。据统计,志愿军共有英雄、模范410余人、特等功臣231人,其中获得“特级英雄”称号的有两位:黄继光、杨根思,他们同时也是特等功臣。

黄继光,这位用胸膛堵枪眼的特级英雄,牺牲于上甘岭战役。经此一战,志愿军在正面战场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黄继光牺牲处挖出的爆破筒残体。郭鸿 摄

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特等功。荆伟 摄

1950年11月,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敌军战斗中,率领全排顽强抗击,接连击退敌军8次进攻。在40多名敌人爬近山顶阵地的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8岁。

这是志愿军第20军司令部、政治部命名杨根思生前所在的第58师第172团3连为“杨根思连”的通令。王冰 摄

2017年8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引用了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我军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固然有战功卓著事迹感人心者,而无重大功绩,也无动人事迹的普通一兵,占更大比例,他们更是胜利的奠基,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鹅卵石。

又是一位“无名”烈士,要不是他幸存的战友还记得他,并且把他的故事写在回忆录中,他的英名,大概率会像成千上万的无名烈士一样,没入历史的尘埃。

他叫苗春生,是位花匠的儿子,来自山东沂蒙山区,战友能记得这位新战士,是因为他太特殊、太有个性了。上甘岭上严重缺水,可苗春生宁愿自己渴着,也要把珍贵的饮用水节约出来一些,用来浇花。这曾是同志们中的一个“笑话”,直到这位少言寡语的新战士,突然跟大家袒露心扉。

苗春生说前段时间随小分队巡逻的时候,突遭美军空袭,一颗重磅炸弹落在附近,爆炸的气浪没把人炸死炸伤,反而把一颗金达莱花,连同根须和包裹的泥土,炸到自己的怀里。

朝鲜同志总爱说春天最早开花的,就是金达莱,它是报春的讯号。

春生,春天生的孩子,春天是开启新生命的时候,虽然美帝国主义试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但新中国的第一代青年,仍然满怀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尊重。

大难不死的苗春生,整理好军装,背上打“豺狼”的钢枪,默默把这棵金达莱的小花苗揣在怀里,带回坑道。然后,他又从阵地捡回一只美国钢盔,当作花盆,屏气凝神,像面对一件珍贵艺术品一样,把金达莱稳稳地安放进去,培土浇水,精心呵护。

图片来自网络

每当打退敌人的连番进攻,硝烟暂时散去时,苗春生还会小心翼翼地把这盆金达莱,从坑道里端出来,晒晒久违的太阳。

老战士们笑他,可他郑重地告诉老战士:
“俺爹在沂蒙山是个花匠,靠这手艺养活了俺们全家,这次大难不死,一定是俺爹俺娘积了德,沂蒙山的花仙才保佑了俺,俺得把这棵小花苗养好,让它能开出最好看的花儿!”

一来二去,苗春生养花的坚持,感动了战友们,大家开玩笑说:
“那株金达莱是苗春生的朝鲜小妹妹,也是我们大家的朝鲜小妹妹。”

当时毛泽东同志给全体指战员,有个指示,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同我们在国内的看法和做法一样。

所以在这个坑道里,后来不管新战士,还是老战士,都竞相给苗春生捐水。你一点我一滴,点点滴滴注进了苗春生的水壶,在这干涸缺水的上甘岭上,为孕育芬芳和美丽的金达莱,奉上发自肺腑的生命礼赞。

图片来自网络

不久,苗春生同志牺牲了,他的战友也幸存无几,如今朝鲜土地上一茬茬盛开的金达莱,不知是否还记得它曾经的保卫者。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197653名中华儿女在那片开满金达莱花的异国土地上献出生命。他们不愧为祖国的英雄儿女,不愧为世界和平的卫士,不愧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终于
历时2年零9个月
134起重要战役和战斗
我们的“小米加步枪”
打败了“飞机加大炮”
美军被赶至“三八线”以南
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
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现场使用的文具。石丞 摄

新中国打出国威
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
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
就此洗刷!
西方侵略者
几百年来
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
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
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正义的胜利
和平的胜利
人民的胜利!

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内。于海洋 摄

134起重要的战役和战斗、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关于抗美援朝,这些数字我们忘不了。


“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战争,堪称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谈起这场战争,谈起这场战争锻造形成的宝贵精神。

2017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人民军队的伟大历史功勋时说,英雄的人民军队“胜利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

2018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参观了师史馆。在反映该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激战松骨峰情况的展板前,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

这一仗打得很激烈,官兵战斗作风很顽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重现激战松骨峰场景的油画。石丞 摄

2019年7月9日,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提“钢少气多”:

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当年抗美援朝,毛主席用诗意的语言总结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

2020年10月2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回望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伫立今朝,回望往昔,巍巍华夏乘着时代巨轮一路前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时今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剥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磨灭中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照耀中华民族前进的征途。

这是对胜利最好的纪念,也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今天
我们铭记那场战争
是因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怀念那些英雄
是因他们的精神弥足珍贵

资料图:首都各界代表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刘震 摄

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向那场伟大的胜利致敬!

 团委精选 





来源 | 共青团中央 
编辑 | 阆苑青年传媒中心 黄嘉怡
封面 | 阆苑青年传媒中心 戴奕诗
初审 | 邓文迪
复审 | 詹秀红
终审 | 赖昭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